水力发电学报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学术规范   |   编辑部公告   |   English
  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
· 论文模板(202211)
· 征订单
· 投稿须知
· 作者校核须知
· 论文作者著作权转让协议/承诺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期刊荣誉展示
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下列数据库收录:
(i)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i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iii)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
(iv)中国报刊订阅指南信息库,
(v)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vi)国际权威数据库Scopus。
 
 
2018年 37卷 4期
刊出日期:2018-04-25

当期目录
 
     
       当期目录
1 水电工程BIM-EPC协作管理平台研究及应用
张社荣,潘飞,吴 越,方鑫
DOI: 10.11660/slfdxb.20180401
随着水电工程EPC总承包模式的日益普及,对总承包商来说,有必要对进度、质量和成本进行综合管控,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合理交叉,从而提高项目整体的管理水平。因此,提出了一种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水电EPC项目协作管理的新方法。首先基于对水电EPC项目协作要素的分析,建立了协同工作模型。然后针对平台需求的阐述,建立了基于BIM的协作平台的整体架构和功能结构,并详细阐述了平台中BIM-EPC的关联协调过程。最后,使用网络编程语言开发了原型系统以加强水电EPC项目协同管理中的信息共享水平。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是一个直观且有效的水电总承包项目协同管理平台。
2018 Vol. 37 (4): 1-11 [摘要] ( 318 ) PDF (4680 KB)  ( 639 )
12 重力坝工程病险除控实施效能评估研究述评
苏怀智,李金友
DOI: 10.11660/slfdxb.20180402
我国现有各类水库大坝9.8万余座,为保障我国防洪、供水、粮食、能源和生态等的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础。但由于受筑坝当时国力国情以及科技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本世纪初,约有40%的水库大坝为病险工程,此外还有不少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和劣化问题,严重威胁到水库大坝的安全服役。为了全面改善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状况,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且随着大量工程步入高龄阶段,水库大坝的补强修复和除险加固将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以重力坝工程为对象,在对重力坝病险除控典型工程措施阐述的基础上,从渗流安全分析与病险除控效能评估、开裂安全分析与病险除控效能评估、稳定性分析与增稳措施实施效能评估、服役可靠度分析与除险加固影响评估等方面,论述重力坝病险除控典型工程措施、实施效能评估的研究现状。建议今后应加强多种除控措施的联合使用、渗流病险除控效能的确定与不确定组合方法、裂缝抑制与承载力提升机理、重力坝系统增稳后的能量变化规律、重力坝服役可靠度分析与除险加固综合贡献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建立和完善重力坝典型工程措施及实施效能评估体系。
2018 Vol. 37 (4): 12-25 [摘要] ( 170 ) PDF (418 KB)  ( 579 )
26 基于电子散斑干涉技术的混凝土裂纹扩展特性研究
王青原,陈红鸟,袁波,黄兴震,赵艳兵
DOI: 10.11660/slfdxb.20180403
由于存在断裂过程区,混凝土材料的断裂行为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材料的断裂性能对水工结构的承载力和耐久性评估至关重要。为了研究混凝土的非线性断裂行为,对带预制切口的混凝土梁进行三点弯曲试验,采用电子散斑干涉(ESPI)技术获得梁表面的位移场。通过分析梁试件在15个加载步下的裂纹扩展状态,即COD(裂纹张开位移)与a(裂缝长度)的关系,分析混凝土裂纹扩展规律。鉴于线弹性断裂力学(LEFM)公式不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的位移计算,在ESPI测量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COD-a曲线进行分段分析,建立了适用于裂缝全长度的COD-a的函数关系式。
2018 Vol. 37 (4): 26-35 [摘要] ( 120 ) PDF (1047 KB)  ( 410 )
36 河流—地下水系统水量平衡耦合模型分析——以海河流域黎河下游为例
高学平,王喆,孙博闻,李振,张彤宇,冯 雨
DOI: 10.11660/slfdxb.20180404
为了定量分析海河流域黎河下游水位雍高后周边区域河流—地下水系统水量平衡情况,选取河道水位变幅和河流—地下水间水量交换作为传递变量,以半松散耦合方式构建HEC-RAS与MODFLOW耦合模型,同时借助Picard迭代多次调整系统水量平衡,减小流量残差,实现模型间的参数双向传递,完善模型的双向耦合。利用校验后的耦合模型对黎河下游周边区域河流—地下水系统水量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水量补给以降雨入渗补给为主,水量排泄以潜水蒸发为主;河道水位雍高使得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增大,地下水对河流的排泄减少,但是河流与地下水间的补排关系并未发生改变,与河道水位雍高前相同,即始终由地下水对河流排泄占主导。
2018 Vol. 37 (4): 36-48 [摘要] ( 189 ) PDF (2765 KB)  ( 623 )
49 堆积体对近床面水流紊动强度试验研究
周珏西,张婧,何岸霞
DOI: 10.11660/slfdxb.20180405
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对概化水槽中受堆积体影响河道的流速进行了精细的测量,并将数据代入无量纲化的紊动强度计算公式来分析流量、河道缩窄率、堆积体侧向坡度对河道近床面紊动强度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堆积体对称轴断面为起点,在下游相对距离0 ~ 1.5断面处,由于堆积体对水流的束窄和突扩作用导致出现水跃,紊动强度波动较大形成强紊动区,且随阻流作用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对距离1.5 ~ 4.5断面,由于水流持续扩散导致紊动强度衰减,但左岸受回流影响紊动强度衰减较缓,因此左岸变化率小于右岸,且变化率随阻流作用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对距离4.5 ~ 6.5断面,紊动强度逐渐恢复平稳状态且大于相对距离-4.5 ~ 0断面。试验结论揭示了河道中的水流紊动特性及堆积体对河道水流紊动影响的内在机理,加深了对堆积体作用下的水流运动、泥沙冲淤和输移规律及河床演变发展变化的认识,可为研究山区河流受堆积体影响的河道水流紊动特性的数值模拟提供验证资料。
2018 Vol. 37 (4): 49-59 [摘要] ( 154 ) PDF (632 KB)  ( 339 )
60 三峡水库库区香溪河河口泥沙淤积特性研究
杨霞,李建华,朱玲玲
DOI: 10.11660/slfdxb.20180406
三峡水库库区分布有大小66条支流,水库蓄水后大部分支流河口段淤积明显,常年回水区内部分支流口门形成类似拦门沙的淤积体,可能对水库库容及支流航运造成影响。本文以香溪河河口段为例,分析其泥沙淤积特性及成因。结果表明,2006—2011年香溪河河口段约6.6 km范围内淤积泥沙241万m3,2002—2015年河口段深泓平均抬高7 m以上,口门附近断面最大抬高约12 m,淤积幅度大于干流河段。香溪河河口段淤积的泥沙以干流倒灌为主,随着干支流来沙量减少,其河口泥沙淤积将趋缓。
2018 Vol. 37 (4): 60-67 [摘要] ( 193 ) PDF (1201 KB)  ( 586 )
68 不同治理模式下黄河河口段冲淤演变的数值模拟
马 睿,韩铠御,张红武,钟德钰
DOI: 10.11660/slfdxb.20180407
黄河河口为弱潮陆相河口,具有区间来水量少、来沙量高、河口延伸速度快的特征,进入河口的沙量对特定流路河口冲淤演变起主导作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认为预测河口段河长延伸值必须考虑陆上和滨海淤积量的共同影响,再基于1958年汛后—2000年汛后利津以下实测资料建立了河口段各部分累计淤积量与利津站累计来沙量的相关关系,利用准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黄河下游及河口段进行耦合模拟,在年均来沙3亿t、6亿t和8亿t这3种设计水沙系列条件下, 计算了黄河下游小浪底—河口段现状治理模式和“两道防线”治理模式对黄河河口各部分累计冲淤量、西河口以下河长延伸值等特征量的影响。其结果表明:黄河河口段未来50年在现状治理模式和“两道防线”治理模式下均呈淤积趋势,在三种水沙条件下“两道防线”治理模式的河口段淤积量较之现状模式增淤量分别为2.10亿t、3.48亿t和4.20亿t;同时,“两道防线”治理方案中设置的防护堤对西河口以下河长有明显影响,与现状模式相比河长延伸值分别增加1.27 km、2.07 km、2.49 km。
2018 Vol. 37 (4): 68-78 [摘要] ( 132 ) PDF (932 KB)  ( 399 )
79 溪洛渡水库水温时空特性研究
龙良红,徐慧,鲍正风,纪道斌,刘德富
DOI: 10.11660/slfdxb.20180408
水温是水环境评价的重要因子,水库建设对库区水温及下泄水温的影响是工程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以溪洛渡水库实测水温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立面二维CE-QUAL-W2水温模型来分析水温特性,并采用基线偏离指标、相位偏移指标、极值变幅指标来评价下泄水温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实测垂向水温结构和已有研究成果存在一定差异,垂向水温分层存在季节性变化,3—10月垂向水温分层显著,表温层水温范围在15 ~ 23℃,厚度由50 m增加至100 m;温跃层中心海拔由520 m下移近90 m,厚度由20 m减小至10 m;滞温层水温基本维持在14 ~ 15℃,范围逐渐缩小。表温层受入流水温、入库流量影响更为显著,表层水体不存在明显温度梯度,汛期深孔泄水加速温跃层下移。溪洛渡蓄水后,下泄水温过程推迟达36天,最低水温升高近2℃,最高水温降低约1℃。溪洛渡工程建设对下泄水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升降温过程滞后(滞温效应)、最低水温升高和最高水温降低(均一化效应)。
2018 Vol. 37 (4): 79-89 [摘要] ( 235 ) PDF (2403 KB)  ( 638 )
90 基于河流阻力参数与活动指标的河型判别法
辛玮琰,徐海珏,白玉川
DOI: 10.11660/slfdxb.20180409
冲积河流在行进过程中受阻力作用,河道断面形态及平面形状参数将作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水沙条件,并趋向河流的相对平衡状态,由此导致不同河型的产生。决定河型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水流推动力,一个是河流活动性。河流水流所受到的阻力与河流水流推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基于河流阻力规律,考虑植被对河岸强度的影响,通过引入河床与河岸活动指标构成的河流活动指标,分析得到了表征河型变化的判别标准曲线,经模型小河资料和天然河流资料检验发现,提出的河型判定参数能够很好地区分河型类别。
2018 Vol. 37 (4): 90-100 [摘要] ( 125 ) PDF (3272 KB)  ( 365 )
101 大型泵站进水流场十字消涡板整流特性研究
顼晓嫒,王福军,资丹
DOI: 10.11660/slfdxb.20180410
为研究十字消涡板对喇叭管下方水体及进入喇叭管内部水体的整流效果,以一大型泵站为研究对象,采用CFD计算方法进行了泵站流场数值模拟。研究发现,不设置消涡装置时,进水池存在大尺度回流和旋涡,并且在喇叭管正下方存在高速度及高涡量区,从而导致水泵进口流态恶化。在设置了高宽比分别为6:8,6:15和6:24的三种十字消涡板后,进水池流场、吸水喇叭口入口断面及水泵进口断面的流速均匀性均有显著变化。相对于高宽比为6:8和6:24的方案,高宽比为6:15的方案能明显减小进水流场底面上高速区,流场变得更加均匀,使得吸水喇叭管中轴线纵剖面上的涡量分布特征值由不设置消涡装置时的0.508减小到0.101,喇叭管入口断面的涡量分布特征值由0.495减小至0.098,喇叭口入口断面的流速均匀度最大提高4.1%,水泵进口断面的均匀度最大提高3.2%。研究结果对大型泵站进水池流态控制有一定指导意义。
2018 Vol. 37 (4): 101-110 [摘要] ( 189 ) PDF (1554 KB)  ( 610 )
111 基于碾振性态的土石坝料压实质量监测指标分析与改进
刘东海,高雷
DOI: 10.11660/slfdxb.20180411
通过土石坝坝料碾压试验,分析了碾轮振动性态——振动加速度时域和频域的变化,得到了加速度幅值和加速度畸变程度随坝料压实程度及碾压机振动频率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有基于加速度时域分析的地基反力指标(Fs)和基于频域分析的压实监测值(CV)用于表征土石坝坝料压实度的弊端,提出了考虑滞后相位角的改进地基反力指标,以及耦合考虑振动频率和加速度谐波畸变程度的压实监测指标。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两个压实监测指标与碾压遍数、压实度的相关性更好,用于表征土石坝料压实度的误差更小,本研究可为土石坝施工质量的实时控制提供新的控制指标。
2018 Vol. 37 (4): 111-120 [摘要] ( 168 ) PDF (2977 KB)  ( 593 )
京ICP备13015787号-3
版权所有 © 2013《水力发电学报》编辑部
编辑部地址:中国北京清华大学水电工程系 邮政编码:100084 电话:010-62783813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